长期在噪音下工作,如何预防职业性噪声聋?
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,长期暴露于噪音环境中的劳动者日益增多,职业性噪声聋已成为常见的职业病之一。这种疾病不仅会损害劳动者的听力健康,还可能影响其日常生活与工作效率,因此建立系统的预防体系至关重要。
本文从评估、控制、防护、监护、法律规范等多维度,为长期接触噪音的劳动者与企业提供科学防控方案。
一、先做 “噪声体检”:精准评估暴露风险
预防职业性噪声聋的第一步,是明确噪声暴露的实际情况。企业需按照 GBZ/T 189.8 国家标准,采用积分式声级计监测劳动者 8 小时等效连续 A 声级(Leq),尤其要重点分析 3000-6000Hz 高频噪声的能量分布 —— 这一频段的噪声对听力损伤最为显著。同时,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噪声暴露档案,详细记录各岗位的噪声值、劳动者接触时长等信息,为后续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,避免 “盲目防护”。
二、从源头 “降音”:工程控制是核心防线
减少噪声产生与传播,是预防噪声聋最根本的手段,主要可通过 “源头降噪” 与 “传播控制” 两大方向实现。在源头降噪方面,企业应优先选用低噪声设备,例如将传统冲压机更换为液压成型设备,可直接降低 15-20dB 的噪声;对于空气动力性噪声(如风机、空压机),需加装专用消声器;对于机械性噪声源(如机床、电机),则可通过隔声罩、减振垫等装置减少噪声泄漏。在传播控制层面,若车间混响时间超过 1.5 秒,需铺设多孔纤维板等吸声材料,或设置声屏障阻断噪声传播路径,确保工作环境噪声值符合国家限值标准。
三、选对 “护耳装备”:个人防护要适配有效
当工程控制无法完全消除噪声风险时,个人防护装备(PPE)就成为劳动者的 “最后一道防线”,但需注意 “按需选型、适配检测”。针对不同噪声类型,护听器的选择有明确标准:中高频噪声环境下,优先选用降噪值(NRR)≥25dB 的耳塞;宽频噪声环境则需使用 NRR≥30dB 的耳罩;若工作中需频繁进行语音交流,可配备电子降噪耳机,在阻隔噪声的同时保障沟通顺畅。此外,企业需通过实时耳内噪声测量(MIRE 技术)验证护听器的实际防护效果,避免因佩戴不当或装备不匹配导致防护失效。
四、建立 “听力监护”:早筛查、早干预、早治疗
职业健康监护是及时发现听力损伤的关键,需形成 “岗前 - 岗中 - 离岗” 的全周期监测体系。岗前筛查阶段,需为劳动者进行纯音测听(覆盖 125-8000Hz)与声导抗测试,建立个人基线听力图,排查先天性听力问题或不适宜从事噪声作业的情况;岗中监测阶段,对于暴露于≥85dB (A) 环境的劳动者,第 1 年需每 6 个月复查一次听力,待听力状况稳定后可改为每年复查,复查结果需按照 GBZ 49 标准进行诊断分级;若发现劳动者高频听力下降≥40dB,需立即将其调离噪声岗位,并给予前列腺素 E1 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治疗,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。
五、守好 “法律底线”:企业与劳动者的权责明确
预防职业性噪声聋不仅需要技术手段,还需依托法律与管理制度的保障。企业需依据《职业病防治法》,制定完善的《听力保护计划》,明确生产、安全、医疗等部门的职责,通过 PDCA 循环(计划 - 执行 - 检查 - 改进)持续优化防控措施;同时,需妥善保存噪声监测记录、健康监护档案等资料,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30 年,确保可追溯、可核查。
对于劳动者而言,2025 年 8 月 1 日实施的新版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》已将噪声聋列为重点防控病种,若疑似患上职业性噪声聋,可依法向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诊断,并凭诊断证明申请工伤认定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六、延伸建议:个体与政策协同发力
从个体层面,劳动者需增强自我保护意识:工作期间严格按要求佩戴护听器,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于噪声环境,可利用车间内的隔音休息区定期 “降噪充电”,减少累积噪声暴露量;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长期佩戴耳机听高分贝音乐,减少非职业性噪声对听力的叠加损伤。
从政策层面,相关部门将持续加强对噪声作业企业的监管,推动低噪声技术与设备的推广应用,同时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,让 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 的理念真正落地。
来源:职业病网
 

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