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护手套的种类、原理与正确使用方法
手部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重要部位,在化工、医疗、机械等众多领域,面临着化学品腐蚀、机械伤害等多种风险,防护手套便成了守护双手的关键防线。下面劳保会就为你解析防护手套的种类、原理与正确使用方法。
一、防护手套的分类与应用场景
1、天然乳胶手套
• 材质特性:由天然橡胶制成,弹性极佳,防滑抓握性优异,对水基化学品(如酸、碱水溶液)有良好防护作用。
• 适用场景:实验室操作、医疗检查(如无粉款)、食品加工等。
• 局限性:对有机溶剂防护不足,部分人群存在乳胶过敏风险。
2、丁腈橡胶手套
• 材质特性:实验室和工业场景的 “黄金标准”,耐油脂、二甲苯、脂肪族溶剂,防渗水性强,表面化学残留低。
• 适用场景:化工实验、汽修、机械维修等需接触油性物质或化学试剂的环境。
• 注意事项:不可接触强氧化剂(如硝酸),可能引发燃烧风险。
3、PVC(聚氯乙烯)手套
• 材质特性:成本低、耐化学腐蚀(如稀酸、碱),但高温下可能释放有毒氯乙烯(VCM),增塑剂易被有机溶剂溶出。
• 适用场景:轻型清洁、食品包装、电子装配等低风险环境。
4、防切割手套
• 材质特性: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(UHMWPE)、凯夫拉纤维或不锈钢丝编织,抗切割、抗穿刺性能极强,符合 EN 388 防切割等级标准(1-5 级)。
• 适用场景:玻璃加工、金属切割、救援抢险等高危作业。
5、防静电手套
• 材质特性:基材含导电纤维(如金属纤维、碳纳米管)或表面涂覆导电涂层,通过静电耗散或接地导出原理释放电荷,表面电阻控制在 10⁵-10¹¹Ω。
• 适用场景:电子元件组装、半导体制造、精密仪器调试等静电敏感环境。
6、耐高温 / 低温手套
• 材质特性:外层镀铝或采用隔热棉,可抵御高温辐射(如焊接火花)或低温冻伤(如液氮操作),内层常衬羊毛或合成纤维增强保暖性。
• 适用场景:冶金、焊接、冷链物流等极端温度环境。
二、防护手套的防护原理
1、化学防护机制
• 丁腈橡胶:通过丙烯腈含量(通常 30%-40%)提升耐油性,分子链的交联密度决定抗化学渗透能力。例如,丁腈手套可在接触脂肪族溶剂时保持结构稳定,但遇强氧化剂(如硝酸)会因氧化反应导致破损。
• PVC 手套:依赖增塑剂(如邻苯二甲酸酯)增强柔韧性,但增塑剂可能被有机溶剂溶出,降低防护效果,因此需避免接触二甲苯等强溶剂。
2、物理防护机制
• 防切割手套:采用多层编织技术,如凯夫拉纤维通过 “能量分散” 原理,将刀具的切割力分散到纤维网络中,避免单点突破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强度是钢材的 15 倍,可抵御玻璃、金属碎片的穿刺。
• 防静电手套:导电纤维形成 “静电泄漏通道”,将人体静电通过接地装置导向大地,防止电荷积聚引发火花或损坏精密元件。
3、生物防护机制
• 医用乳胶手套:通过氯化或聚合物涂层处理减少表面蛋白质残留,降低过敏风险;灭菌款(如 GB 7543-2006 标准)通过辐照或环氧乙烷灭菌,确保微生物阻隔率≥99.9%。
三、防护手套的正确使用方法
1、选择与佩戴
• 尺寸匹配:手套应贴合手部,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导致脱落。例如,丁腈手套通常提供 S-XL 码,需根据手掌周长和手指长度选择。
• 佩戴前检查:目视检查手套表面是否有破损、针孔或裂纹,必要时通过充气法(卷边后挤压)测试气密性。
2、穿戴步骤
• 无菌操作(如医疗场景):
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(内面)取出手套,对准五指戴上;
戴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翻折内面完成佩戴;
将手套翻折部覆盖实验服袖口,确保无缝隙。
• 非无菌操作(如工业场景):
直接展开手套,手指逐一伸入,调整至贴合即可,避免过度拉伸导致破损。
3、脱除与处置
• 污染手套:
一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边缘,将其翻转脱下;
用已脱下的手套包裹另一只手套的清洁面,避免接触外部污染物;
丢弃至专用医疗废物袋或工业垃圾桶,避免随意丢弃。
• 可重复使用手套:
清洁后存放在干燥、通风处,远离热源和化学品。例如,皮革手套需定期涂抹保养油防止干裂,绝缘手套每 6 个月需进行耐电压测试。
来源:互联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