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7条防护服生产线背后的硬核支撑
中国率先控制疫情,率先复工复产,率先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实现经济正增长,这离不开中国制造的抗疫支援和疫后复产。在第五届“中国制造日”全国主会场活动的“硬核支援”板块,来自不同领域的中国企业都印证了这一观点。
防护服装展了解到,为了抗击疫情,新兴际华集团共有10家生产企业累计投入117条生产线、7200余名职工和5228套设备,投入医用防护服转产攻坚战。很多一线工人不知道生产的防护服会被谁穿上、会被运到哪些医院。但大家都知道,他们生产的是保卫医护人员的“盔甲”,不能掉以轻心。
生产1357万套防护服、4000余万个口罩,这是截止到2020年11月底,际华股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交出的答卷。
际华股份是新兴际华集团的下属公司,当疫情袭来时,新兴际华集团立刻调整生产线,调动集团下属的各分公司,迅速投入复工复产,为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和百姓提供防护“铠甲”。
在新兴际华集团的这份抗疫成绩单上,满是央企的责任与担当。数据统计,在抗疫物资生产保障中,际华股份从2020年1月底“零”起步至2月14日达到日产4.5万套,2月28日日产医用防护服达14.5万套,占当时疫情最严峻时期全国日产量的40%-50%;新兴铸管股份先后完成火神山医院、雷神山医院、北京小汤山医院等11家应急项目建设的管材保供任务;新兴际华医药公司连夜向维持疫情防控秩序的湖北公安民警捐赠1000万元药品,保障一线民警身心健康,并于1月30日职工全体上岗,生产急需洗手液和乙醇;新兴重工和新兴应急公司紧急研发生产“疫情防控综合保障方舱”“疫情防控检查方舱”“医疗CT方舱”“疫情隔离舱”4类方舱99台。
新兴际华集团副总经理张同波说:“在这次抗疫的过程中,我们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圆满答卷。”
临危受命
在农历大年初三那天,新兴际华集团际华3543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成衣车间技术员阚晓兰接到了生产防护服任务。那时,她已经在网络上、电视上得知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,防护服紧缺。
1月27日,新兴际华集团旗下的际华股份公司选定在“非典”时期曾保供小汤山医院隔离服的石家庄际华3502公司作为主导企业,首批吸收际华3534、际华3543、际华3536和际华3521、际华3503、际华5302等具有较强服装制作能力的企业参与,积极主动对接属地行政主管部门,全力组织探索防护服试产投产。于是,阚晓兰等人接到了公司的电话。
原本阚晓兰并不在抗疫人员的名单中,和她同厂的一名技术员因为村子被封,不能出村,所以公司临时给阚晓兰打了电话,通知她第二天到生产线工作。阚晓兰没有丝毫的犹豫,立刻着手查阅防护服资料,她也顾不上考虑危险和害怕,“我没有做防护服的经验,我就想赶快知道防护服怎么做。”
南京际华5302服饰装具有限公司服装技术主管冉红侠也是临时接到的通知。大年初二,看着网络上、电视上不断滚动的疫情报道,她知道,这次疫情比较严重。接到任务后,她第一时间赶到工厂车间。因为手头的防护物资不够,她用帽子、口罩、围巾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,“当时的状况紧急,真的是刻不容缓,也不允许我们去想其他问题,我们要做防护服就必须把这个事情做好,要对产品全权负责”。
所有接到任务的际华人和她们一样,对防护服生产了解甚少,却义无反顾地站在生产一线。他们自己想办法学习,冉红侠向朋友借了一件防护服,和其他技术员开始拨版研究,制定防护服生产工序和流程。等原材料进厂之后,他们开始上手生产。
毕竟没有经验,最开始技术员连材料的正反都分不清楚,“我们不停地找资料,和厂家沟通、论证,最后才做出样衣。”冉红侠说,做出样衣后,她们仍旧担心防护服的防护效果,害怕医护人员穿得不舒服,所以不断调试、检测,找不同身高、不同身材的人进行试穿,测试举手、跳跃等动作,以免出现大动作情况下防护服破损的问题,“这是医护人员的安全保障,我们不能让产品出现差池。”
医用防护服属于二类医疗器械,生产需要严格的标准和资质。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标准技术员曹赛宁说,刚接到任务的那几天,他天天都在办公室和同事研究起草防护服注册和生产标准。没有制作防护服的经验,他就在2003年做过防护服的领导带领下,对照着新的国标要求研发生产技术。每天8点不到他就到了公司,有时候凌晨两点多才回家。在第一批样衣生产出来的那几天,他一天得到防护服检测所好几次,了解防护服的质量如何。
可那个时候谁都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。阚晓兰说,以前厂子里每增加一条新的生产线,同事总会询问工费是多少,而这次没有一个人考虑过报酬。有个同事对她说:“我不在乎给多少钱,这些防护服是一线抗疫人员的保障,保护了一线的人,也就是保护了我们的家人。”
曹赛宁的一些同事住的地方离工厂比较远,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,几次加班到凌晨的时候,领导都让他们先走,可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开,“他们都说,留下来还能再做点什么”。后来,离家近的同事为离家远的同事提供了住处,还有一些同事就住在了办公室里,曹赛宁说,那个时候,大家特别团结。
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两个月,际华集团的各分公司从农历大年初二开工,直至3月底才陆续恢复正常生产。阚晓兰回忆说,很多员工一直坚守在工作一线没有回家,“有个同事孩子过生日,只买了些食品、玩具送到村口,甚至没来得及看孩子一眼,就匆匆离去”。
冉红侠说,那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随叫随到,“刚走到回家就被叫回工厂继续赶工,都是常有的事”。
张同波介绍说,为了抗击疫情,新兴际华集团共有10家生产企业累计投入117条生产线、7200余名职工和5228套设备,进行医用防护服转产攻坚战。
一针一线筑起医护人员防护“铠甲”
“我们多做一件防护服,就多给医护人员提供一层保障。”这是冉红侠和同事们互相打气时最常说的一句话。从束手无策到日产2500件防护服,冉红侠和她的同事们用手中的针线为医护工作者筑起安全防线。
每件防护服要经过50多道工序,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,有5000多个针眼,每个针眼都要用热封胶条密封。最开始的时候,技术不成熟,一件防护服上经常有很多针眼,加上负责热封胶条密封的机器——热封机的短缺,生产效率不高,冉红侠很着急。
于是,她尝试改进工艺,首先是用包缝压脚的方式上松紧,解决了上松紧的问题,并节约了两道工序,抢出了一定的时间。接着,她改变防护服样式,减少防护服的裁片从而减少针眼,“针眼越多,暴露的风险越大。”经过数十次的修改完善,样品终于设计定板。冉红侠还时刻注意关注气温变化,早中晚三次调试热封机的压胶温度,让设备达到最理想的操作温度和压力,以保证热封机的正常使用。
在河北涿州阚晓兰工作的工厂里,工人也在加班加点地工作。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,解决热封机短缺矛盾,她与同事们提出“将样衣制作中的包缝、合身全等三序合为一序”的改善提案,按照这一方法,防护服生产效率提升了7.3%,而且为热封机24小时不停机生产提供了可能。白天,她就让同事们做好半成品防护服,晚上工作人员休息后,热封机还能继续工作,实现24小时“人停机不停”,热封机满负荷生产。
所有在一线的工作人员都为了一个目的——保护好医护人员而努力。曹赛宁作为公司的技术员也不断思考,防护服如何能更好地满足医护人员需求。后来,公司特意请来了一线医护人员了解他们穿着防护服的感受和需求,对方说,防护鞋套过大,经常会出现绊脚的问题。曹赛宁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,开始研究让医护人员不绊脚的方法。经过几天的研究,他研发出了新式鞋套,这一鞋套比起传统鞋套更为合脚,同时他还在鞋底增加了耐磨层,可以保证穿8个小时、走几万步都不会磨破,“这样也能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。”后来,这一鞋套被运往火神山、雷神山医院。
作为一线工人,冉红侠也不知道生产的防护服会被谁穿上、会被运到哪些医院,她只知道,她手里是保卫医护人员的“盔甲”,她不能掉以轻心。
有一天,她看到工厂里的同事播放的一段视频,那是一个阿姨的女婿发来的。阿姨的女婿是一线的医护人员,他穿了际华生产的防护服后拍了一段视频来表示感谢,看完视频后,冉红侠特别高兴,“穿着我们做的防护服,安全地去、安全地回,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,再苦再累也值了。”
“人民需要什么,我们就制造什么”
“人民需要什么,我们就制造什么!”这是中国制造的使命和担当,但由于大多数企业都是第一次生产防护服,设备调试、消杀灭菌、资质证照、技术标准和物流通道等困难都摆在新兴际华集团等转产企业面前。
“多亏了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统一调控”,张同波介绍说,在国资委、工信部、发改委、卫健委、国家药监局等各部门以及各地政府的支持下,上述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。
据防护服装展透露,在国资委的全天候指导下,新兴际华集团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对接,第一时间拿到了原料企业名录,并在中核集团的配合下完成电子束辐照配套消杀。
此外,国家和地方药监局为多家生产企业提供资质证照支持,工信部制定了紧急转产应急技术标准,为医用防护服能够进入疫区提供了条件;中石化则紧急提供了20吨优质熔喷布,为产品供应和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原材料、机器价格飞涨时,新兴际华集团公开承诺,“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就生产,不讲价。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成本困难,不涨价。”
“中国制造为人民而生,生命至上一直是央企秉承的责任。”张同波说,“对于央企来说,中国制造就代表着责任和担当,也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的信念,企业和员工长期以来积累了高效协同的工作作风和实干精神,通过团结协作、拼搏奉献,使得企业实现了顺利、快速的转产。”
作为央企,新兴际华集团一直努力打造好“中国制造”这张名片,张同波说:“中国制造要实现技术引领,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立自强的精神,要在视野格局、创新能力、资源配置、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。作为相对传统的制造业,要直面问题,迎难而上,肩负起使命担当和责任。要重视高端人才、科技人员的吸收和培养,解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困难。”如果想了解更多防护服资讯,防护服装展欢迎您的莅临。